聚合硫酸铁的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8/12/6 16:21:00 点击率:
聚合硫酸铁的发展简史
自1827年人们首次使用Al2(SO4)3进行水质澄清净化处理后,絮凝过程一直是地表水厂进行水质净化澄清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絮凝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中。Al2(SO4)3生产成本高、腐蚀性强、絮凝效果有限,于是人们就开始研究新型絮凝剂。二十世纪30年代德、日、美等国已研制出PAC,并小规模应用。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水逐渐增多,环保呼声日益高涨,聚铝的优越净水性能才被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广泛深入的研究它的净水机理、聚合规律和结构形态。二十世纪60年代末,日本确定了工业氢氧化铝转化为活性氢氧化铝而溶于盐酸的工艺,并发明了一系列专利。由于铁盐和铝盐有相似的絮凝作用机理,于是在聚铝絮凝剂的启发下,人们设想并开发了聚合硫酸铁。自1976年日本矿业株式会社首次研制成功并取得专利以来,陆续报道了许多有关聚合硫酸铁的制法。我国从1982年以来,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等单位也先后投产,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和天津发电厂于1983年首次研制出聚合硫酸铁,并对电厂原水进行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铝盐絮凝剂形成的絮凝体沉降速度慢,在低温低浊水的处理中易造成“跑矾”现象,pH值使用范围窄,一般为6~8.5。更重要的是铝存在生物毒性,体内铝含量过高是引起帕金森综合症、老年性痴呆症、脱发等顽疾的重要原因。为了限制饮用水中残留过量铝,美国规定A13+<0.05mg/L,欧洲统一标准为0.05~0.2mg/L,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为<0.2mg/L。我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才提出饮用水铝的浓度应低于0.2mg/L,目前并未执行,被调查的城市中有32.5%的城市饮用水铝超过0.2mg/L。铝离子进入水体后还对微生物产生毒害,特别是在酸性条件下,水体中铝离子仅0.lmg/L时,A13+便对水生物产生急性毒害作用。除铝的毒性外,铝盐和聚合氯化铝(PAC)处理河水[10]和处理化工厂有机污水的效果不如铁盐。而铁盐絮凝剂具有絮凝效果好、pH值适应范围宽、铁离子残留少、无毒、应用广泛等优点,因此铁盐絮凝剂将会成为铝盐和聚铝絮凝剂的替代品,它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应用的热点。